道家南宗太乙门欢迎您!

气功抗寒显风采

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19-07-14 10:12:05 点击数:

熊正杰


1997 年 12 月 7 日,周壮宗师派我代表武当太乙气功参加由中

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主持,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二 0 八所等科研单位组织的低温环境中人体耐寒能力科学测试。

为了确保此次科学测试圆满成功,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提前做了周密的安排,如救护车、姜汤、毛毯等,如发现有冻伤或晕倒者,则用救护车立即送医院抢救。

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 17 名耐寒者,一个个精神抖擞,神采飞扬,单衣单裤,短衣短裤,短衣背心,在寒冷的北京形成了一道鲜明的风景线,甚是引人注目。过往行人不时向我们投来敬佩的目光。

12 月 10 日,我们 17 人全体在北京西郊食品冷冻厂-19.5℃的

冰库中进行了 1 小时 40 分钟的冷适应实验。

12 月 11 日,由课题组钱锡成、杨雨霖二位教授对 17 名耐寒

者进行耐寒能力测试,17 名耐寒者分成两批,上午 9 人,下午 8 人(钱锡成连续参加上下午两次测试)。我们个个精神抖擞,有的 身着短裤、背心,有的穿衬衣、长裤,在平均温度为-18.58℃(上  午)和-18.88℃(下午)的冷库中非运动性坐(立)2 小时 30 分钟。我为了保持平时炼功时的习惯,只穿短裤,上身赤膊(此次   测试只我一人短裤赤膊)我们群体耐寒试验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, 显示了超常的耐寒能力。

12 月12 日上午9 时,我和新疆的李树德作为第一组先行测试。国防大学钱锡成教授和钱俊时教授认为我们成功的把握性很大。   第一组作为开路先锋必须打响头一炮,要保证正式测试百分之百   的成功。在进冰库之前,先要测呼吸。在测试我的呼吸时,竟然使医院的现代化精密仪器  6  次无法测出我的呼吸。专家们开始时怀疑仪器有毛病,经检查仪器一切正常,最后两名专家一齐上,   用手将我的口鼻一齐堵死,3 分钟后,还是没测出呼吸,专家们感到很奇怪。一位专家说:“我从未见过这种现象。”他问钱俊时教授,无呼吸能否参加测试?我怕被他们取消测试资格,只好如实   告诉他们,这就是我的“胎息功”。钱俊时教授很高兴,同意我参加,在座的专家都感叹不已!当正式进行在-17℃低温环境 2 小时的测试中,仍测不出呼吸。邓秀玲老师担心我出危险,她灵机一   动,把我胸前挂的测试证动了动,我睁开眼看了看,她才放心。   在这种状态下,人的代谢率最低,耗氧量很低,大脑神经活动明   显减少,人体内真气最为充盈旺盛,阴阳平衡也处在最佳状态。   此时人的耐寒能力大大提高。在冰库静坐  2  小时,我的体表温度也下降到 19℃。但是,此时我感到手脚象平时一样,不冻、不僵、不麻、不木。为了表示我的手和常态下一样柔软、灵活,我主动   伸出手和视察现场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黄静波,副理事   长张健、邓玉才、韩玉安、管谦,科研部长王正芳等一一握手。   他们认为我们的手的确与常温状态下一样。

每做完一场测试回来,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健、

科研部长王正芳、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杨雨霖、二 0 八所研究员钱俊时教授、邓秀玲老师早已准备好了苹果、香蕉、茶水在等待着我们胜利归来。邓秀玲老师很激动地说:“我们把你们当做胜利归来的勇士。为了气功科研事业,在这样寒冷的条件下,你们个个衣着单薄,进行抗寒试验,实在令人敬佩。”

在冰库静坐测试分 6 组进行,有 12 人系气功修炼者,均安全通过了测试,无人冻伤,无人感冒。其耐寒机理何在?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。

用周壮武当太乙功的观点来看,有八个字就可以说明问题,这就叫做“遍体充实,不畏风霜。”太乙功重视培养人的元气,内气充足,则能量大,当内气充满周身,自可不畏风寒,这是有具   体检验标准的,绝非虚言妄语。一般气功都有避风如避箭的说法, 唯独太乙功不畏风雪霜寒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在验证章第七章指出: “静中绵绵无问,神情悦豫,如醉如浴,此为遍体阳和,金华乍吐。既而万类俱寂,皓月中天,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。此为心体开明,金花正放也。既而遍体充实,不畏风霜。”“遍体充实,不畏风霜”,这既是检验命功的标准,同时也是区别真假功夫的试金石。

这次测试,我的体表温度已下降到 19℃,据钱俊时教授分析认为,此时,人的耐寒能力在持续提高,当温度下降到-20℃左右时肯定是适应的。低温下,人的代谢缓慢,自可延寿。热带地区人的寿命要比寒冷地区人的寿命短,这仅是外部气温的影响。据科学家推测,人的体温下降可以延年益寿。

我通过修炼太乙功,具有了一定的耐寒能力,但是与我的师尊周壮老师相比,还相差很远。我在周老师身边工作数年,他平易近人,待人宽厚、仁慈,在弟子面前从不吹嘘炫耀自己,在其他人面前更是如此。可我们却感到他的学识渊博,功夫简直深不可测。他精通医药,从他丰富多姿的炼功照看得出,他的功夫有深妙独到之处,真不愧为我国气功界的一位佼佼者。

《中国气功》1999 年第 3 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