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家南宗太乙门欢迎您!

大道浅说

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19-07-13 22:24:28 点击数:


大道者  无言无名也

老子去周出关,关令尹喜迎而谓之曰:“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”喜知“道”之意深,道不可言,而又要著书,故言强著书。《道德经》第一句就指出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道是不可言说的,可以言说的道,已经不是本来那个常久自然之道了。道是宇宙万物生长、变化之总根源,具有高度概括性的、广泛的、普遍规律性的意义,语言文字不足以尽其意。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曰:“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;知形之不形乎,道不当名。”道不同于具体事物。具体事物是有生有灭的,而道则是永恒的。具体事物是有形态的,而道则是无形的。有形物体则可用语言来表述;而无形的道则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。王弼注曰:“可道之道、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,非其常也,故不可道,不可名也。”《玄宗正旨》曰:“大道无名,不可言思。总之曰妙,妙妙难窥。”

大道无言无名形,是同具体事物相对而言。具体事物都是有形体的,天地万物各有其形态,每个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。正是由于具体事物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,各事物之间,才有区别。《矛盾论》说:任何事物“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。这种特殊的矛盾,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。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,或者叫做根椐。”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事物的特殊本质,一事物同他事物才有所区别,才有各自的名称,才能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前,道就存在了。除了道之外,什么也没有,无法同其他事物相比较,自然无法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只能强为之名曰道。宋·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注》曰:“常久之自然之道,自古固存,然无形无声,微妙难窥,故谓之常无,则欲要使人以观其微妙也。惟人也,由此道而生万物之最灵。诚能回光返视于吾身之中,悟一其体,虽至虚而非物无不备,则道之微妙可得而观矣。”道虽微妙难窥,但通过修炼还是可以得道的。

“物质“这个哲学概念,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,是对宇宙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概括。你能说出”物质的具体形态吗?谁也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述“物质”的具体形态。具体事物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,而抽象的“物质”则不可以。一表述,这已经不是“物质”的本来意思了。“道”在《道德经》中,也是个哲学概念。《道德经》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,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,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从哲学这个角度,可以加深我们对“道”的认识。

修道在于得道。要得道,必须悟道,与道相合,心心相印。大道既然是无言无名无形,微妙难窥,那么在修炼中,切忌着意追求。武汉市一学员,炼太乙功两周,一次书面就提出25个问题,这怎么可能得道?《钟吕传道集》告诫说:“大道无形、无名、无问、无应”,值得我们深思。

大道者  太乙也
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易大传曰:神无方也,无体也。言神无方体,则名言之,而难尽矣。往来无穷……斡旋天地,转运阴阳者,在握其机而已。得其机则妙用在我,而乾坤皆范围之而不过矣。机者何?一而已。一不可名,归之太虚,而浩浩落落一片,神行其间,变化无端,妙用不测,吾何以名之,曰太乙。噫!至矣!尽矣!”一曰太虚,曰太乙。一者,何也?《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曰:“道之初,藏在太素之中,即为一也。”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道者一也,不变而至常之谓也。”在《道德经》中,一和道也是同义的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”看不见、听不到、摸不着的一就是道。道变化无端,妙用不测。“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候王得一以为天下真。”修道者,修此一也。得道者,得此一也。一者,大道也,太虚也,太乙也。故大道者,太乙也。修炼太乙大道,必须与太虚相合,才能得道。

《玄宗正旨》曰:“道本浑然于太虚,天地人物皆道所苞孕。”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丹以太虚为祖。”修炼者不达太虚境界,怎能结丹?如何才能进入太虚境界呢?《玄宗正旨》曰:“求道者当于浑然中求真实”,“不著于身心迹象之间,则得矣。”应在恍惚窈冥之中求真经。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(《道德经》)。在恍惚窈冥之中,就能进入太虚境界,与道同体,则道得矣。

这些都是修炼太乙大道之秘诀,修炼者不可等闲视之。不少修炼者以追求功法的复杂为满足,好象功法越复杂就越好,而教功者教得越复杂,似乎水平就越高。这是与道相违的。《天仙正理》曰:“仙道简易。”《性命法诀明指》说:金丹大道至简至易。《悟真篇》曰:“有为之法以了命,无为之道以了性。性命俱了,道还其虚,即佛门虚空粉碎之理也。若妄自揣测,认种种法相,为无上修炼,实与先天性命合一之真道远矣。”那种追求复杂功法者,正是“认种种法相为无上修炼”,乃法不合道也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法不合道,以多闻强识,自生小法旁门,不免于疾病、死亡,犹称尸解,迷惑世人,致使不闻大道。虽有信心苦志之人,行持已久,终不见功,节序而入于泉下。呜呼!”法不合道,怎能见功?现举个实例:江苏学员陶某,年近六十,怕冷,半夜吐痰,痰中带血。为了治病和强身,开始学炼气功。炼一种功,没解决问题;又换一种功,还是没解决问题。再换一种功,也没解决问题;先后炼过五种功,都没解决问题。最后,学炼太乙功。炼功十多天,半夜吐痰就没血丝了。以前炼五种功,炼了四年多,没解决问题,而炼太乙功十多天,就解决了。炼功两月,他在总结中说:“由怕冷,变成不怕冷。无论如何受凉,都不感冒。精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沛。”其中奥妙,值得读者深思。

大道者  虚无空也

《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曰:“道为三:一者,谓虚无空。”《唱道真言》云:“道者,虚无之体也。虚无不可立名,故圣人强之以道名之。”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大道以虚无为本体。”虚者,无也。无者,空也。心中无物,就是虚,就是空。如果心在想问题,心中就有东西了。有东西就不虚,不空了。虚无空就是大道。

修炼者必须达到虚无空的境界,才能得道。《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曰:“夫为太虚无之道,得无象无声教,无思想,都无识念之欲。”要进入虚无空境界,必须做到这几“无”,清静其心,则道自来。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曰:“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。所空即无,无无亦无。无无即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。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,名为得道。”常清静,就能得道。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云:“人能常清静其心,则道自来。”《坐忘论》曰:“心安而虚,则道自来。”“人能虚心无为,非欲于道,道自归之。”修炼者不要去想“道”,只要虚心无为,就能得道。这些丹经真言,乃修炼之秘诀也。

为什么清静无为而道自来呢?不少人在修炼中,总想早日得道,越快越好,如速成之类。修道能速成么?事物的变化,总是由量变到质变,量变是质变的准备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。没有量变,就没有质变。量变质变规律,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之一。所谓速成法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,自然也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。若修道能速成,恐怕这个有限的地球上,仅“神仙”就多得无立足之地了。急于求成,想入非非,终无所获,浪费时光。他们不知道,“大道以虚无为体”,“心静气定为基,心忘气凝为效,气息心空为丹成。”“心不空则丹不结”,“心静则丹,心空即药”(《太乙金华宗旨》)。“药”即元气。只有在心静神定的气功态下,才能调动自身真气(元气)。这是符合人体生理发展规律的。

对立统一规律,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规律。事物就是矛盾,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,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。静和动是对立的统一,既相互排斥,又相互联系。静和动看起来是对立的,但又是统一的。没有静,就无所谓动;没有动,也谈不上静。静和动统一于具体事物发展过程之中。在一定的条件下,静和动是相互转化的。静极生动,物极必反。“静极”就是在炼功中,由静转化为动的条件。当炼到静极之时,静就会向它的对立面——动方面转化,由静则转化为动。但这种动,绝不是指手舞足蹈的肢体运动。修道者如果炼到肢体乱动,这已经走火入入魔了。当然,如果把肢体运动,作为一种体育锻炼,对身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。但这绝不是修道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。我们所说的由静转化为动,是指内动。紫阳真人曰:“心静极则生动也。非平昔之所谓动也,用精、气、神于内之动也。”依法修炼,可得大道。

大道者  自然也
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吕祖云:自然曰道。”“当一阳初复,悠然而来,莫穷其迹,莫究其因,大地阳和已,无不潜行而默运。以为此天地之转运也,而天地不得而自主。以为此日月之进退也,而日月亦听其自然。风云变易乎上,草木萌动于下。大矣哉!时之为用也。是故言道者不离自然。即一言一动一事一物,无不可见天地之心。任阴阳剥换,时令推迁,而无思无为,终古寂静然不动。今人舍自然而谈玄说妙,则违乎时也。”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无为者,道之体也。”修炼中的一阳初复、天地转运、日月进退、风云变易、草木萌动等等,无不潜行而默运,听其自然,按自己的规律而自然发展变化,并没有谁去主宰它。

大自然是大天地,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,则是小天地。天地长久,而人则有生死。人要想长生,必须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之中,使人体的变化,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,以达天人合一、长生久存。大天地的变化,是在自然中进行的,人必须效法它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道法自然,天地之道自然,人之修炼也必然是自然,这样才合于道。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丹也者,天地自然之道也。”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金丹火候,全要行归自然。”《玄宗正旨》曰:“善根深处性根全,万法同归任自然。”这是古人千百年来修炼之总结,今人懂得自然法则者甚少。难怪不少人炼功多年而收效甚微。问曰:“天长地久,恒千古以至无穷;人寿百岁,至七十而尚稀。何道之独在于天地而远于人乎?”答曰:“道不远于人而人自远于道耳。所以远于道者,养命不知法”(《钟吕传道集》)。天地千古长久,而人能活七十者都很稀少,这并不是道独在于天地,而是人自己远于道。其关键在于养命不知法。养命不知法,功效自然久佳。例如,付某,成都某中学高级教师。患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胆囊炎等多种疾病,药不离身。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,也常常是要吃药,才能上完一节课。曾炼其他气功多年,均无效果。后炼太乙功半年,各种疾病不药而愈,而且身强体壮,并于第二年春,就只穿一件衣服了。可见,养命知法与不知法有着本质的区别,修炼者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。

养命知法在于自然之道。自然之道要贯彻于整个修炼过程中,无论姿势、呼吸、意念活动等等,都要遵循自然法则。姿势要以舒适自然为度,身不调而自调。如果姿势不自然,人必然不舒服,怎能修炼?呼吸要自然。炼功之初,绝不可追求呼吸的深长细匀等。如果一炼功就追求呼吸的深长细匀,起初还可以做到,时间稍长,呼吸会越来越紧迫。要做到息不调而自调,自然达到呼吸的深长细匀。意念活动也要求自然。意念不可重,似有似无,恍恍惚惚。如果意念重,会出现头昏脑胀,甚至炼出偏差。

大道者  先天太乙之炁也
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往古来今,只此一道,名之为金华。”“金华即光。光是何色?取象于金华,亦秘一光字,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气。”道就是金华,金华就是光,在内就是先天太乙之真气。《性命圭旨》曰:“道也者,果何谓也?一言以定之,曰气也。”总之,道就是气。

先天之气就是道。气有形么,孰能言之?气有大小么,孰能言之?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。”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”古人认为在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以前,整个宇宙只存在浑然一体的大气,这就是道。《性命圭旨》曰:“原夫一气蟠集,溟溟涬涬,窅窅莫测,氤氲活动,含灵至妙,是谓太乙。是为未始之始,始也是为道也。”这个道,生育天地,运行日月,含灵至妙,变化莫测,玄之又玄。其实,不过一气耳。

所谓修道,乃修炼此炁也。炼丹,炼此炁也。丹乃精气神之结晶。精亦为气。《管子·内业》曰:“精也者,气之精者也。”《天仙正理》曰:“精在气中,精气本是一。”丹实际上是在神的作用下,内气之结晶。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丹者,一气之所结。”炼丹的目的在于长生。与天地同寿,与日月同辉。《仙籍旨诀》曰:“万物有终,而天地长久。人民有死,真人长生。乃具阴阳交感之气也。”炼丹,就是炼阴阳交感之气,象真人一样长生。

炼丹即炼气,修炼者必须首先要得到此气。《入药镜》注曰:“崔公入药镜以气为药,故首欲人得此气。”这个气是指人体内气,即真气、元气。可见,只有炼内气的功夫,才能称为气功。目前,社会上传功者,何止千万。有的人读了两本气功书,学了那么点功法,就创宗立派,自称什么宗师、祖师、大师等等。千奇百怪,无奇不有。鱼目混珠,真伪难辩,愚弄广大气功爱好者。正如《钟吕传道集》所说:“以傍门小法,易为见功,而流俗多得。互相传授,至死不悟,遂成风俗,而败坏大道。”“即使太上、如来现身说法,皆沉迷而不知返,非茫茫众生一浩劫哉?”学功者不得不擦亮眼睛,辩明真伪,以免受骗上当。

古人修道为了成仙,今人炼功为了防病治病、强身健体、益寿延年。气是人体生命之源。《素问·保命全形论》曰:“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”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曰:“气合而有形”。庄子曰: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”父母阴阳二气交合,而形成了人体生命。要想延长人体生命活动,也必须从炼气入手。有五十多岁之老妇,停经数年,在青羊宫炼武当太乙功,又恢复了正常月经。看来,道教功法的确可以延寿。

《素问·举痛论》曰:“百病生于气。”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真气聚而得安,真气弱而成病。”“气弱而病,气尽而死。”气是治病之药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所谓药者,可以疗疾。”武当太乙功从炼气入手,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。有患重病十六年而炼功半年治愈者,有癌症病人炼功三周而使恶性肿瘤消散者,炼三月治愈者。

大道者  性命也

《天仙正理》曰:“仙道简易,只神气而已。”《性命法诀明指》曰:“真道无他,只是先天真一神炁耳。”神者,性也。炁者,命也。《大丹直指》曰:“金丹之秘,在于一性一命而已。性者,天也。常藏于顶。命者,地也。常藏于脐。顶者,性根也。脐者,命蒂也。”性命也指乾坤、水火、坎离、龙虎、汞铅、日月等等。“诸般名词,千名万喻,不出性命二字,除此之外,都是诓哄愚夫之进门法耳”(《性命法诀明指》)。修炼者应切记!切记!以免被伪气功所惑。

一般气功都说炼精气神,而丹经上却只说神气,而不说精。原因何在?一般只知道肾藏精,却不知肾为气之根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肾者,气之根也。”精气都源于肾,顺出为精,逆回是气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说:“同出而异名。”精气同出于肾,只是名称不同罢了。精气是二而一,是一而二。在道家修炼中,采用逆法,可炼精化气。精属水,神属火。精在神火的作用下,可化为气。这是性命双修最关键的一步,是生人或成“仙”的分水岭。《石函记》曰:“元阳即元精,发生于玄玄之际。元精无形,寓于元气之中,若受外感而动,与元气分判,则成凡精。”元精元气皆藏于肾,若动而顺出,则是凡精,可生人;若逆回,则是元气,可炼丹。《性命法诀明指》曰:“顺出阳关是精,能生人,逆回督脉是元气,能作丹。”《天仙正理》曰:“顺行随其自然之变化则生人,逆而返还修自然之理则成仙。”具体如何修炼,应求明师(明白修炼之师,并非有名无实之师)指点。

全真派都主张性命双修,但由于入手功夫不同,全真派又分南宗和北宗。从命功入手修炼者为南宗,从性功入手修炼者为北宗。炼命即炼精炼气,炼性即炼心炼神。北宗创始人王重阳曰:“诸贤先求明心,心本是道,道即是心,心外无道,道外无心也。”北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在《长春祖师语录》中曰:“吾宗惟贵见性,水火配合其次也。”北宗把修炼心神放在首位,而南宗则把炼精炼气放在首位。南宗开山祖师张伯端的《悟真篇》曰:“道自虚无生一气,便从一气产阴阳。阴阳再合生三体,三体重生万物昌。”“虚心实腹义俱深,只为虚心要识心,莫若炼铅先实腹,且教守取满堂金。”清代仇知几《悟真篇注》曰:“虚心是性功上事,实腹是命功上事,应先炼铅实腹,再行抱一之法以虚心。”总之,气为万物之根,修炼应先炼气,再炼心。

从南北二宗的修炼顺序看,个人认为南宗修炼较为合理。南宗从命功炼精炼气入手。精气乃生命之根本。实际上,生命乃父精母血凝聚而成。广义说,血亦为精,精亦为气。《灵枢·决气》曰:“余闻人有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,余以为一气耳。”东汉王充《论衡·论死》曰:“人之所以生者,精气也。”《管子·内业》曰:“人之生也,天出其精,地出其形,合此以为人。”《灵枢·本神论》曰:“生之来,之谓精。”这些论述都说明生命来自于精气。精气是生命的基础。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,骨为干,脉为营,筋为刚,肉为墙,皮肤坚而毛发长,骨入于胃,脉道以通,血气乃行。”人体生长、发育、生殖、衰老,以至死亡,无不与精有着直接的关联。《金仙证论》曰:“人有其精则生,人身无精则死。精者,即性命之根源。”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“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”精气乃生命之本,要想延长人体生命活动,必须炼精炼气。同时,元精元气乃结丹之物质基础,炼得精满气足,自然可结金丹。所以南宗把炼精炼气放在首位,是很有道理的。南宗的这种修炼程序,也影响到北宗。北宗仅在理论上,还是坚持把炼性放在首位,但在实际修炼中,也是从命功入手。从明清到近代,这种转变尤为明显。《金仙证论》和《性命法诀明指》为清代和近代北宗很有影响的代表著作,明确指出:下手炼精,转手炼气。可见,在性命双修中,先炼命功,炼精炼气,后炼性功,炼心炼神,已为全真派南宗北宗所公认,为道家正统修炼之术。

全真南宗武当太乙门在炼精炼气方面,有其独特之处。太乙功以培养元气为本。外气内收,内气永固。内外气合二为一而炼之,越炼内气越足。内气就是能量,内气足则能量大。功成,可达单衣过冬;下雪天只穿短裤,立于雪地数小时,也不会感冒。确为古文化之珍品。太乙功以固精为本,精满不漏。功成,可达交而不漏之境界,被历代养生家视为至宝。保精长生。《金仙证论》曰:“精为万物之美,即养身立命之至宝。”又云:“留得阳精,神仙现成,岂不宝哉!”男炼精气,女炼气血。父母精血旺盛,子女则健壮聪明,可育超智儿。这是优生的最佳选择。目前,只提倡生一个孩子,父母花很多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孩子,这是对的。但未婚夫妇却不注意先天投资,先天投资胜过后天百倍。

从理论上说,凡正统道家修炼术,都可达到气满不畏寒、精满不漏之境界。但事实上,不少人修炼数十年也达不到这种境界。唯独太乙门修炼之术,较易成功。修炼太乙功的弟子,普遍反映抗寒能力明显增强,不感冒。贾某,五十几岁,研究员,炼功半年,冬天能穿一件毛衣过冬。华西医科大学刘某,炼功两年达单衣过冬。青羊宫某道士,功炼半年,达单衣过冬。道家修炼,步步有验证,并非虚言妄语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在验证章中,作了较详尽的论述。其中一条是“遍体充实,不畏风霜。”就是说当修炼到一定阶段,周身内气充盈,不惧风霜,自然可达单衣过冬。这是道家修炼的必然阶段。既是结丹之前提条件,也是结丹之必然结果,还是衡量高功夫之尺度。金丹,就是元精元气之结晶。若元气不足,元精耗散,怎可结丹?反之,既能结丹,则元精元气必然充盈,自可不畏风霜。目前,社会上也有人在传所谓的金丹大道,自称高功夫者不少。但能不畏风霜,能单衣过冬者,却少之又少。若这一点都达不到,至少说明内气不足,还有什么金丹和高功夫可言?

大道者  阴阳也

《慧命经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《道德经》曰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道生一,这个“一”,是指浑然一气。道与一是同义的。道就是一。《慧命经》曰:“道无非气也。”一生二,这个“二”,指气所包含的阴阳两个方面。二生三,这个“三”,指阴阳二气相结合,所产生的新物体。新物体同样包含阴阳二气,由于阴阳二气的协调作用,再产生新的物体。天地万物就这样产生了。天地万物无不含有阴阳二气,正由于阴阳二气的协调作用,天地万物才得以发生、发展。所以《内经》曰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,万物之纲纪”也。

人体生命也是阴阳二气相结合而产生的。父精为阳,母血为阴。生命乃父母阴阳二气相结合而产生的。古哲学家王充说:“人所以生者,阴阳气也。阴气主为骨肉,阳气主为精神。”医家张景岳曰:“天地之道,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。人生之理,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。”人之阴阳其表现是多方面的,就人身而言,上身为阴,下身为阳。左为阳,右为阴。背为阳,腹为阴。“脏者为阳,腑者为阴。肝心脾肺肾,五脏皆为阳,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,六腑皆为阴。”(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)

阴阳二气是对立的统一,阴和阳看起来是对立的,但实际上又是统一的,相反相存,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。丹经上所说的“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。”正说明阴和阳不能孤立存在。有阴必有阳,有阳必有阴。天地万物正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关系,才得以生存和发展。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关系,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。如果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失调,阴阳的平衡关系受到影响,人就会生病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。”比如,肝火旺,肝为阳,为阳胜。阳胜阴病。大小肠为阴,大小肠就会生病。表现为大便干燥,甚至解便困难,产生便秘。治病必求其本,平衡阴阳,使阴阳彻调,保持正常的对立统一关系,这是治病之根本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阳病阴治,阴病阳治。”阳病的病根在阴,阴病的病根在阳。便秘乃大小肠所产生的病,即为阴病。阴病阳治。《素问》曰:“阳胜则热。”治阳须去火,使阴阳平衡。在炼太乙功的学员中,就有这样一个事例。吴某,某商业系统职工。数日不大便,腹胀难忍。在医院吃泻药,只能临时解决问题。后来到青羊宫请求医治。传以泻法,当日即便。两日后,大便恢复正常。

“金丹大道,一阴一阳而已。”易真子曰:“还丹者,反复阴阳之气者也”(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宋俞琰撰)。金丹大道,就是修炼阴阳之气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天地之机,在于阴阳之升降。一升一降,太极相生。相生相成,周而复始。不失于道,而得长久。”“始也法效天机,用阴阳升降之理,使真水真火合而为一。炼成大药,永镇丹田,浩劫不死,而寿齐天地。”肾为水,水中生气,名曰真火。心为火,火中生液,名曰真水。肾属阴,阴中之阳为真阳。心属阳,阳中之阴为真阴。通过修炼,使心肾相交,即阴阳交媾,真火真水为一体。初炼之法,凝两眼之神光,下照丹田。两眼在头为阳,丹田在腹为阴,阴阳交媾,黄芽生。《悟真篇》曰:“甘露降时天地合,黄芽生处坎离交。”离为心,坎为肾。坎离交即心肾交也。心肾交而生黄芽。清朱元育注曰:“身心便是长生大药,两者合并,真种自生,有甘露之降自天中,黄芽之产生在土内。盖甘露从天而降,黄芽从地而生,喻言天地相合,阴阳互化,一阳生而产药也。”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内丹之药材出于心肾。”药者,先天之气也。丹经曰:“丹者,一气之所结。”元气充盈,可结金丹。

四川大学《宗教学研究》1992年3~4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