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《道德经》的养生思想
在我国较早,也是较全面论道的书,莫过于《道德经》。其作者老子,姓李,名耳,字伯阳。谥曰聃。楚国苦县(今河南邑县)厉乡曲里人。曾为东周守藏史。后因周朝内乱,去官,过函谷关(河南灵宝县东北);关令尹喜强为之著书,遂作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出关而去,莫知所终。
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、哲学家,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。其著作《道德经》,既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,和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,又反映了老子以柔克刚、以退为进的军事思想,其侧重点则是老子以炼气为核心的养生思想。
老子思想的核心是“道”。道者,一也。一者,混然一气也。老子认为,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以前,宇宙太虚只存在着混然一气。天地万物均由这混然一气所产生,它是天地之始,万物之母。但这混然一气变化莫测,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于是就强为之名曰道。可以说,这就是“道”之由来。
正是由于老子对“道”的论述,玄之又玄,不可捉摸。于是有人把“道”同“神”联系起来了,认为通过修道,就可以成为神仙。在这种思想基础上,逐渐发展成为道教,老子则被奉为教主。老子的养生修炼术,则作为道教修炼术得以继承和发展。
对宇宙太虚之气,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说不清楚,即使今人,恐怕也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大气有形状么?有大小么?有头尾么?孰能言之?难怪老子只能用玄妙之词加以表述。
其实,“道”这个名称,本身就是很勉强的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”(二十五章)。这还不足以表述其本意。又“强为之名曰大”(二十五章)。似乎也难以尽其意。又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”(十四章)。“希、夷、微”此三者,还是不能穷尽其意,只好将此三者混而为一。这个“一”是对“道”的又一种表述。清·俞樾《老子评议》说:“道,一而已”。道者,一也。
“一”就是“道”。这个“一”,乃先天混然一气也。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曰:“通天下一气耳,圣人故贵一。”宋·赵至坚《道德经疏义》曰:“一,元气,道之始也。古昔天地万物同得一而生。”可见,一者,气也。
道乃一,一乃气,道自然就是气了。这个气,乃天地万物之本源。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“道——气”,这也是老子养生学思想的核心。反映了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,从而摆脱了“道”的神秘性。这个“摆脱”不是后人强加的,不过是恢复老子的本意罢了。
《道德经》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(二十五章)。其意是说,混然而成的太虚之气,先于天地而存在。故为“天地之始”,“万物之母”(一章)。天地万物都由混然一气所产生。《道德经》对万物产生的过程,还作了进一步的描述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(四十二章)。“一”指混然一气,强为之名曰道。“一”即“道”也。此为“道生一”也。宋·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曰:“道,一而已,故曰道生一也。”混然一气包含阴阳两个方面,谓之二。即一生二也。由于阴阳二气相交合,便产生了新物体,此即二生三也。新物体也包含阴阳两个方面,阴阳再交合,又产生其他新物体,天地万物就这样产生了。此为三生万物也。天地万物无不是阴阳冲和之气的产物。
有人对“天地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很不理解。有和无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,其实又是统一的。有和无都统一于“道”。“有”指混然一气,即“一”,亦即“道”也。“道”也是“无”,因为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以前,“道”就存在了,所以说“道”又是“无”,“有”和“无”都是对“道”而言。这同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的思想是一致的。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,即是“一”和“道”的关系。是二而一,是一而二,是对立的统一,皆统一于道。所以《道德经》说:有和无“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(一章)。
道既然是指先天混然之气,那么,所谓修道,自然就是修炼先天元气了,这并非神秘之事。《道德经》总结出了一整套修炼方法。松、静、自然是修炼的总法则。
修炼中,要放松,要柔和。“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”(十章)要像婴儿那样柔和。因为越柔和,周身气血越通泰。
修炼中,要自然无为,不可强求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(二十五章)。“自然”是“道”的体现,可以说,自然就是“道”。天地之所以长久,正是由于天地效法了“道”的自然法则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(五章)。天地任万物自相治理,任其自然发展,故能天长地久。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”(七章)。天地不追求自己长生,顺其自然,所以能长生。人要想长生,就必须效法天地,自然无为,与道相合。宋·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曰:“道法自然而然也。”“清静无为,循乎自然,此天地人之正也。”总之,天地人都要以自然无为为法则,这才是正道。我在青羊宫传功,常对太乙弟子说:“谁对‘自然’二字悟得越深,功效就越好。”只有这样,人心才合于道心。否则便是反其道而行之,怎会有功效?
修炼中,要排除杂念,以达高度的入静状态。眼耳最易走神。所以《道德经》说:“塞其兑,闭其门”(五十二章)。闭塞其眼耳鼻口。何也?晋·王弼《道德真经注》曰:“目说于色,耳说于听,鼻说于香,口说于味,皆济于一心。故塞其耳目鼻口之说,以闭其一心之所欲,则神明不出”。说者,悦也。塞兑闭门有排除干扰、断绝欲念、定心安神之作用,以求入静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”(十六章)。虚者,空也。心中无物谓之空,心中若有念头,不能称为空。心里什么也没有,无思无为,就就是“虚极”境界。也就是高度入静的境界。虚是静的前提条件,而静又是虚的必然结果。心虚则能静。静而守之。当静到一定程度,人体内气就会发动起来,周身内气涌动,即所谓“万物并作”也。动由静生,静为动之根。内气发动之后,慢慢由动又回复到静。即所谓“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。归根曰静”也。这里包含着两个转化。其一,是静极生动。由静转化为动,从虚无转化为有,无中生有。其二,是动极则生静。由动转化为虚静,由有转化为无,有中生无。这种动静之转化、有无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,正是道的体现。常者,常久自然之道也。如果不明白常久自然之理而妄作,不但不能成功,反且会带来灾难。
当归根又回复到虚静状态之后,体内真气越炼越足,甚至有明显的感觉。《道德经》说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(二十一章)。从这一章的生动描述,可看出老子本人,对修炼是深有体会的。根据我自己在修炼中的体会,十六章是对炼小药景象的描述,二十一章则是对炼大药景象的描述,层次分明。
随着修炼层次的提高,可以达到: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”(四十七章)。“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用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”(五十章)。“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”(五十五章)。这些描述,应该是炼成大道的必然结果。也可以说是检查真假炼成大道的标准。没有达到这种境界,那就是假的。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的。绝不可自欺欺人,害人害己,那是很不道德的。
要炼成功,确非易事。必须持之以恒,勤修苦炼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”(四十一章)。最聪明的人,为求道之真谛,而勤奋修炼。同时,还要循序渐进,不可急于求成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(六十四章)。事物的发展,总是由量变到质变。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。量变是质变的基础,没有量变的积累,就不可能发生质变。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那种追求什么速成之类的想法,既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,也是很不现实的。简单说,是根本不能实现的。修道若能速成,这个有限的地球,仅仅是“神仙”,就会多得装不下了。
修炼大道,除炼气养生之外,还要多做善事,以养性。修身养性缺一不可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常与善人”(七十九章)。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(八章)。经常给他人做善事,要像水一样。既有利于万物,而又不争功,处众人都不喜欢的低下地位,像水一样往低处流,顺其自然之天性,不可强求,这就几乎接近道了。行善就是积德。“重积德则无不克;无不克则莫知其极;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;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;是谓深根固祗,长生久视之道”(五十九章)。重积德则无不胜。宋·范应元注曰:“重积吾之德,则无不胜于人欲矣。无不胜于人欲,则合于天道”。无不胜于人欲,则与道合。合于道则深根固蒂,永古长存,故能长生久视也。总之,行善积德,顺自然之天性,以克服人欲,与道相合,则可永古长存,长生久视。
《道德经》的养生思想,主要包括修道和积德两个方面。所谓修道,即炼气也。所谓积德,即行善事也。炼气在于修身,行善在于养性。修身养性是对立的统一,是二而一,是一而二。要修好身,必须养好性。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修身属道,养性属德。道即德,德即道。无德不能成其道,无道也无所谓德。这大概是《老子》一书,又命名为《道德经》之本意吧!
《道德经》修身养性思想,为后来养生家所接受,并加以发展,从而形成性命双修的内丹派。在内丹派中,有主张先修命后修性者,有主张先修性后修命者。因而在内丹派中,又分为南北二宗。读者若有兴趣,以后再写点这方面的文章,以飨读者。
《东方气功》94年第1期
昨天是中国第一个医师节。谁是最伟大的医生,医者首先要有高明的医术,还要有良好的医德,医者父母心。我有幸遇到这样一位伟大的医生,他是一位以父母心…
回家的路 作者:管理员李天虎这次来成都面授,又一次感觉像回自己的家一样,回家见自己长辈一般,师父总是笑容满面,一脸慈祥,两年没来成都了,两年里心里感概颇多;以前觉得…
面授见闻感悟 作者:管理员简 从去年七月份开始接触太乙功,这也是第三次参加面授,随着一次次深入的学习和体悟,太乙之功的印证,是一次比一次震撼与神奇。对此修炼太乙功…
修炼太乙的体会 作者:管理员李明华今年夏天六月份我和我女儿试功,我站桩时候,她放我左手下面我右手慢慢的对着地面转圈她在我左手下面的手,能够感觉到一个热气团在转圈,,同时也…